这个00后女孩,如何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在大陆录取的4人之一?

    来源:    编辑:    点击: 709 次
导读:在今年美本早申请中,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因为录取成绩突出,被媒体称为“黑马学校”。而被美国知名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女生孔思源就来该校十二年级。在今年早申阶段,哥大共录取了13名中国学生,其中在大陆就读高中的仅有4名。那么她到底有什么突

导读:在今年美本早申请中,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因为录取成绩突出,被媒体称为“黑马学校”。而被美国知名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女生孔思源就来该校十二年级。在今年早申阶段,哥大共录取了13名中国学生,其中在大陆就读高中的仅有4名。那么她到底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能成为这幸运的四分之一呢?那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提供了怎样的家庭教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知道录取结果的那天是礼拜五,她在升学指导老师的办公室查的。

 

当时打开网页、输入用户名、密码,点击确认。当新的页面出现后,孔思源看到了自己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消息。


当看到录取消息的时候孔思源觉得很惊讶,但更多的是复杂。带着激动的心情孔思源回到教室,上课的是一个英国外教。“Do you have good news?(收到好消息了吗?)”他问,孔思源点点头,然后跑去拥抱了好友,周围是全班同学的掌声。

 

那么这个喜欢二次元和摇滚乐的00后女孩,究竟为何能够顺利斩获哥大录取?她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提供了怎样的家庭教育?对于未来又有何打算?

1. “思考一些大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随和、冷静、与人保持着适宜的社交距离,这是初见孔思源时的第一印象。这与她在朋友圈发的二次元与摇滚乐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冲突感,又和谐地在她身上融于一体。


谈论到感兴趣的事物时,孔思源会热情地分享,比如爱看的动漫。其中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关系,她都会非常清晰地解释,有时还会加入肢体语言。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其实是个话挺多的人。”前提是,她感兴趣的话题。


“我最大的爱好是二次元和二十世纪。我是精神二十世纪人。最大的梦想是,有一个物理学家,发明一台时光机,让我回到1960年。”孔思源有着非常个性化且坚固的精神内核。

 

再具体一点,她想要回到的是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或西方世界。理由之一是摇滚乐。


另外,当时的社会氛围深深吸引着她。“那个年代,不知道为什么大批量的人就开始思考关于生存、关于艺术的一些很大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人类很需要的。

 

说到这里,孔思源的语速又加快起来。从John Cage的钢琴曲《4分33秒》( 现代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前所未有的无声音乐),到打破原先传统的艺术流派,再一口气聊到女性运动。


反观当下,孔思源觉得会有这样一种趋势:或许是由于太多享乐的东西,很多人变得有些虚无主义,不再去思考什么是真善美,哪怕对历史也不是很在意。

 

“现在长大的小朋友们也不知道以前发生过什么,也不在乎,就觉得动画片好看,自己喜欢的小偶像好看就好了。”孔思源似乎有些失落,但也没有很大的情绪起伏。在表述所有这一切的过程中,超越同龄人的成熟逐渐显露出来。 

 

在她看来,思考或谈论这些大问题是件很享受的事情。不过,一旦涉及难民、女权等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孔思源的表述会变得非常小心。“有些同学会比较关注这方面,也喜欢在朋友圈转一些文章,我没有贬义的意思,但我几乎不会这么做。

 

问及原因,孔思源停顿了一下,思索着说:“因为有很多事情,我觉得我没有办法了解到真相。如果我没有接受到正确的信息,就不可能客观和正确地评价它,或者说形成一个正确的观点。我并不想在这些事情上面被引导,然后说一些可能并不对也并不理智的话。


在这泛娱乐化时代,正如孔思源所说,越来越少的人会思考一些大问题,年轻人获取或产出的信息往往停留在吃、玩、追剧、明星等层面。或是仅了解到事物片面的真相后,就发表的偏激言论。


因此,孔思源的冷静、客观与批判性地接收或表达观点的态度与能力,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2. 受中国历史熏陶的成长环境

小时候,孔思源的妈妈会很耐心地坚持每天读睡前故事,这在孔思源看来是一件非常幸运且幸福的事。其中,《林汉达历史故事集》是小思源最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虽然很厚,但的确是一本写给小朋友看的书,林先生的语言也非常通顺易读。从周朝东迁写到晋朝统一全国,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为大众所熟悉,比如“破釜沉舟”、“三顾茅庐”、“完璧归赵”等,可以说也是一本成语故事集。


小思源被完全吸引住了,听妈妈读还不过瘾,识字后,就开始自己读,把这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看了好多遍。

 

所以她从小就知道,像历史书籍这些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无聊的东西,它们是有趣的。她从小就有这个概念,历史绝对不是教科书上的几行字,也不是要背下来的考点。历史是很有魅力的东西。


阅读,几乎是思源小时候唯一的娱乐活动,她也的确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但是妈妈在给她买书时,会避开当时市面上很流行的儿童读物。思源回忆,当时读的比较多的一个系列,在封面上会印有银色或金色的奖章。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小时候读的东西打得底非常正,可以说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书”。

 

后来,孔思源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也是妈妈给她买,但买到第四部的时候,妈妈说:“你要不还是别看了,这种不是正史,观点性还蛮强的,不太适合小朋友看。”那时候,孔思源大概四年级。


不仅是阅读,妈妈还会在吃晚饭的时候和思源一起听《易中天品三国》、《蒋勋说红楼》等一些历史类节目。思源有时会主动和妈妈聊,妈妈也会问她有没有什么看法。冬天母女俩一起泡脚的时候,就会聊这些话题。

 

而这从小接受的历史熏陶、妈妈的陪伴与日常母女俩关于“大问题”的交流,无疑对小思源世界观的建立产生了正向引导,并在无形中培养了她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

3. 节能高效型学习法

从小在学习方面,孔思源就是个非常自觉、独立的孩子。家里从来不会出现父母陪写作业的情况,偶尔初中期末考前,会和爸爸聊一聊科学知识点,把脑子里的思路整理一下。从小学,到杭州最好的初中,孔思源一直名列前茅。

 

对此,孔思源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花最少的时间、最小的力气把东西搞定。


而对于理科的一些定理或公式,孔思源建议,一定要把最基本的弄清楚。比较进阶的、复杂的,就可以从简单的东西推理出来,不需要花很多力气去记。

 

孔思源在十年级之前,都是就读于公立学校。“那个时候其实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老师都会带着,跟着学就好了。


但进入国际学校后,“自主学习”就非常重要。没有人会帮学生把所有东西规划好。晚自习也非常自由,在自己宿舍,没有老师监督。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打游戏、看电影还是做作业都取决于学生自己。如果一门课当天没有作业,那么是否要在这门课上花些时间,也都是学生自己决定。

 

谈到这个话题,孔思源强调了“Deadline”的概念,意思是某个项目或作业的上交截止日期。这些作业往往不是第二天早上就要交,而是可能会留给学生三、五天的时间去完成,大一点的项目甚至会更久。


如何高效、科学地安排好这些作业进度,还能获得合理的睡眠时间,就非常考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时间管理能力。


得益于父母培养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思源来说,国际高中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反而更加适合。

 

在高二选择专业的时候,孔思源的爸爸可能会有和女儿不同的看法,但也只是建议,绝对不会干涉女儿的决定。


在孔思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充当的一直是提供资源或选择的支持性角色,最终的确认按钮永远在女儿自己手中。而在孔思源看来,这些建议也都是自己做决策前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他们尊重我,这点很好。

孔思源申请Tips

孔思源还给未来想要申请美国学校的同学,提供了四个小建议:

 

1. 有梦校一定要尝试

 

如果有喜欢的梦校,即便觉得有点难,也还是要试一下,总是有被录取的可能性,就算最终没被录取,试了也不会后悔。


2. 活动后的反思很重要

 

参加或组织的活动,结束后的反思很重要。比如自己的收获、对这件事情意义的理解。


哪怕一开始是留学顾问建议去参加的,或是陪同学、朋友去的,都还是要有最后的自我反思。


3. 写文书不要拖

 

在文书的选题上,一开始可能会非常纠结,会怀疑这样写是不是最好的,招生官会不会喜欢。


但有时,这些不一定能考虑到招生官的点子上,只是给自己增添了无谓的压力,而且可能会导致拖到最后来不及,成品还不如最初的想法。


所以要给自己多留一点时间,可以写完了再改,这样有时间打磨抛光之后可能会更好。

 

4. 文书的关键是表现真实的自己

 

有些同学可能会想如何让自己的文书更有个性,这个想法没有问题,因为学校毕竟不会想看千篇一律的文书,但是过于纠结在独特性这点,就没有那么必要。


关键在于,传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招生官知道,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且你认为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看完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思源之所以能够被哥大录取,是因为她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她的独立客观、相较于同龄人的成熟,就足够脱颖而出了。所以美国学校比较看重孩子的综合能力,如果您的孩子也想到美国读书,但是对于申请又处于迷茫的状态,欢迎前来咨询,我们将用心服务好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


分享到: